孙子兵法处军篇(通行版本为行军第九)

 

 

9-1   孙子曰:凡处军敌。山:谷,视生处高战隆,此处山之军也。绝水:必远水,客绝水而来,勿迎之于水内,令半渡而击之,利。欲战者,无于水而迎客;视生处高,无迎水流,此处水上之军也。绝斥泽:唯亟去无留,若交军于斥泽之中,必依水草而背众树,此处斥泽之军也。平陆:处易,右背高,前死后生,此处平陆之军也。凡此四军之利,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处:本义为止息;做动词用,即安置、部署。

军:名词,军队、军需。

处军:军需或军队的部署。

相:面向。

绝:《说文》中,阻,难也;断也,险峻。动词,推崇、断绝、通过、穿越。

依:按照,傍;近,靠着。

视生:向阳。

处高:在高处。

隆:高地。

战隆:用于作战的高地。

登:攀高;这里指在最高处安营扎寨。

绝水:湍急的河流,或指通过水域。

附: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

附于水:停在水面上。

斥泽:盐碱地、沼泽地。

交:动词,进入或被困(这里不能译为交战)。

若交军于斥泽之中:指如果不得已进入或被困在斥泽中。

前死:前面要严防,要面对敌方。

后生:后面要留有退路,即留生路。

 

 

【译文】

孙子说:凡“处军”,一定要面向敌方。在险峻的大山中(或通过大山的时候):要顺着山谷,在向阳的高处山坡,用于作战的高地不能安营扎寨,这就是在山中的“处军”方法。面对湍急的河流(或通过水域):一定要远离水,敌方涉水过来,不要迎敌在绝水中,号令在敌方渡到一半的时候发起攻击,这是有利的。想要进攻,不要停在水面上迎敌;要占据上游并且在高处,不要在逆水的方向,这就是在水上的“处军”方法。险阻的斥泽地方(或穿越斥泽地带):快速离开不要停留,如果万不得已进入或被敌方围困在斥泽之中,一定要依水草而背靠树林,这就是在斥泽中“处军”的方法。平坦的陆地:安营比较容易,右边和背后要高,前面要严防后面要留有退路,这就是平陆的“处军”方法。这四种“处军”的好处,就是黄帝当年能战胜四帝的原因。

 

 

 

9-2   好高而恶下,阳而贱阴,养生处实,军无百疾,是谓必胜。丘陵堤防,必处其阳,而右背之,此兵之利,地之助也。雨,水沫至,欲涉者,待其定也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军:动词,处军。

贵:看中,重视,以……贵。

养生:休养生息。

处实:军需和粮食充足。

上:名词,上游;形容词,极。

上雨:也指大的暴雨。

沫:泡沫。

水沫至:预示山洪或洪水很快就到。

 

 

【译文】

凡是“处军”都是喜欢高处而不喜欢低处,重视向阳和避开阴暗的地方,做到休养生息而且军需和粮食充足,军中百病不生,这就叫做“必胜”。丘陵堤防的地带,“处军”一定要在它向阳的地方,右侧翼靠着它,这些对用兵都是有利的,这就是地利。上游大雨或出现大暴雨的情况,有水沫出现则预示洪水或山洪很快到来,想要过河,一定要等其水流平稳。

 

9-3   凡地有绝涧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罗、天陷、天隙,必,勿近也。吾远之,敌近之;吾迎之,敌背之。旁有险阻、潢井葭苇、林木、翳荟者,必谨覆索之,此伏奸之所处也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亟:迅速。

之:代前面的七种地形。

军:处军。

潢井:积水池。

葭(jiā)苇:初生的芦苇。

翳()荟:草木茂盛。

覆:底朝上翻过来。

伏:埋伏。

奸:阴险;这里指敌方设的伏兵或陷阱。

 

这一节完整的正解就是:

【译文】

凡是地形是“绝涧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罗、天陷、天隙”情况的,必须迅速离开,不要接近。我们要远离这些地形,让敌人靠近它;我们面向这些地形,让敌人去背靠它。“处军”两旁有“险阻、积水池、葭苇、山林和草木茂盛”情形的,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,这些都是敌人埋设伏兵或设置陷阱的地方。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9-4   而静者,其险也;挑战者,欲人之也;其所居易者,也;众树动者,来也;众草多者,也;鸟起者,也;兽骇者,也;尘高而者,车来也;而广者,来也;而条,达者樵采也;少而往来者,营军也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近:时间或空间的距离短;这里指部队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,也指占据优势。

恃:凭仗、凭借、依赖。

远:时间或空间的距离长;这里指部队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,也指处被动的情形。

挑:动词,煽动、引诱。

挑战:挑衅式的战事。

进:进攻、出击。

居:驻扎。

易:简单,容易暴露的地方,很容易被攻击的地方。

利:利益;这里指诱饵。

障:障碍。

疑:迷惑。

伏:埋伏。

覆:覆盖,指大部队铺天盖地地开过来。

锐:锐利、急剧。

卑:低。

徒:徒步;这里指步兵。

散:发散、杂乱。

樵采:这里指运送粮草的车队。

往来:有去的有来的,指扬起的尘土及走势不是单一方向;多指在训练不同方队的士卒时所引起的尘土。

营军:已经安好营寨的驻军。

 

【译文】

敌人离我们很近(或处优势的情况)却很安静的情形,是凭借着它占据着险要地形;敌人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(或处被动的情况)来进行挑战的情形,那是想让我们先出击;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很容易暴露目标的情形,可能是诱饵;发现许多的树木在摇动的情形,是敌人向我方靠近;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的情形,可能是敌人布下的疑阵;群鸟惊飞的情形,是下面有埋伏;野兽受到惊吓的情形,是敌人大部队开来而致;尘土飞扬而且前进的比较快的情形,是敌人战车驶来;尘土弥漫比较低而且扩散的面积大的情形,那是敌人的步兵开来;尘土发散从远到近又形成条状的情形,过来的是敌人运粮草的车队;尘土少而方向不固定的情形,那是敌人已经扎好营的驻军。

 

 

 

9-5 卑而益备者,也;辞强而进驱者,退也;轻车先出居其侧者,陈也;无而请和者,谋也;奔走而陈兵者,也;半进半退者,也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辞:言辞。

益:增加、加强。

备:名词,军需、设备;形容词,防备的、警惕的。

进:向前移动,进献。

驱:《说文》中,马驰也。

进驱:指向前推进或准备进攻。

约:《说文》中,缠束也;这里指僵持不下。

期:期限;这里指发起总攻的时间。

诱:引诱;这里指疑兵之计。

 

【译文】

敌方叫阵或使者措辞谦卑同时又在加强戒备的或增加军需的情况,那是准备要进攻了;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或扬言要准备进攻姿态的,那是准备要撤退了;轻车率先出动并部署在两翼的,那是在布阵;没有出现僵持的情况就来讲和的,一定是有谋划(阴谋);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,是发起总攻的时间到了;半进半退的,那就是使用了疑兵之计。

 

 

 

9-6 而立者,饥也;汲役而先饮者,渴也;见而不进者,劳也;鸟集者,也;夜呼者,恐也;扰者,将不也;旌旗者,乱也;吏者,倦也;粟马肉食,军无,不返其舍者,穷寇也;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,失众也;赏者,也;数罚者,也;先暴而后畏其众者,不之至也;来委谢者,欲休息也;兵相迎,久而不,又不相去,必谨察之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杖:这里指士卒把武器当拐杖使用的情形。

汲役:负责取水的士卒。

利:利益、好处;这里指有机可乘。

虚:空。

军:军营。

重:重要、威严。

动:变换位置。

怒:动词,冲动。

悬:悬挂。

fǒu):盛水之瓦器。

谆(zhūn):恳切而不厌倦。

翕:收拢。

谆谆翕翕:迟钝拘谨的样子,说话不干脆。

徐:缓慢。

徐以人言:缓慢地下达指令,形容低声下气的样子。

数:多次;这里也有增加、提升的意思。

窘:《说文》中,迫也,尴尬。

困:困境。

精:动词,《说文》中,择也;名词,精力、精神。

不精:表示没的选择,即无可奈何,也可表示没有精神。

委:把事情交给别人办。

委谢:派说客。

怒:动词,冲动;形容词,气势很盛;这里指士气旺盛。

相:表示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动作。

迎:冲着、对着(没有接触)。

合:合拢;这里指短兵相接。

 

 

【译文】

(士卒)把兵器当拐杖拄着站立在那里(军姿不整)的情况,这是饥饿的表现(指敌人的粮草补给出现了问题);负责取水的士卒没装完水就马上自己先饮的情况,是干渴的表现;敌人见有机可乘也不进兵争夺的情况,是疲劳过度的表现;敌人营寨上方有鸟雀聚集的情况,这就是空营的表现;敌人夜间有惊叫的情况,是恐慌的表现;敌营惊扰纷乱的情况,是敌方的“将”没有威严的表现;旌旗不断变换位置的情况,是敌人的队伍已经混乱的表现;敌人的军官易冲动的情况,是全军疲倦的表现;用粮食喂马,杀马吃肉,收拾起盛水器具,部队离开后不返营房的情况,是无路可走的穷寇的表现;说话不干脆,下达指令迟缓的情况,那是失去了人心的表现;多次不加节制(任意提高奖赏的额度或频次)犒赏士卒的情况,是处在窘境没有办法的表现;多次不按规定(任意加重量刑的幅度或频次)惩罚部属的情况,是敌人陷入了困境的表现;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情况,是“将”的无可奈何达到了极致的表现(没有了精力或精神的表现);派来说客的情况,是敌人想休兵息战的表现;士气很旺盛同我方摆开架势,但久久不交锋也不撤退的情况,就一定要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。

 

 

 

9-7 多也,武进并力料敌取人而已。夫惟无虑而敌者,必擒于人;卒未亲附而罚之,则不服,不服则难用;卒已亲附而罚不行,则不可用也。故之以之以,是谓必取令素行,则民服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不服;令素行者,与众相得也。

 

 

 

 

【注释】

兵:用兵。

益:更加。

惟:在于,希望;放在句首也表无实义。

武:武断;猛烈。

进:进攻。

惟无武进:在于不进行猛烈地进攻,也就是不冒进的意思。

足:脚,支撑物。

并力:综合实力。

料:核算。

料敌:估计敌情,正确判断敌情;引申为战术的部署。

取:拿到手里,招致。

取人:招揽人才;这里指招募的精兵强将。

易:轻视。

亲:关系密切。

附:靠近、贴近。

亲附:指经过训练后完全认同你的军规,也可理解为学习过军规后并在自己身边服役的。

合:合并,思想统一。

文:条文,规章制度;文治、文职;与“武”相对。

齐:使……齐,执行。

武:武力、军法。

以武:指执行的过程用军法。

必取:一定获得,即法令严明。

令:名词,法令、军令、军规。

素:平时。

行:推行。

教:教育、管教。

民:士卒。

与:和。

得:产生结果。

与众相得:指将和士卒都产生了结果,意思是出现或产生精兵强将,即前面所说的“取人”的结果。

 

【译文】

用兵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,而是不能冒进,依托的是综合实力,战术的部署,精兵强将而已。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,必定会被敌人俘虏;士卒还没有学习过军规就在自己身边服役的情况下执行惩罚,那么他们会不服,不服就很难任用;士卒已经熟知军规但罚不行的(即不遵守军规还无法处罚的),也不能任用。所以,要用明文规定(用文治)使他们思想统一,用严格的军法进行执行,这样就叫法令严明。法令平时就严格推行用来管教士卒,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;法令平时从来不严格贯彻执行管教士卒,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;“令”平时能贯彻执行的,就能产生精兵强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首页    孙子兵法的管理智慧    孙子兵法处军篇(通行版本为行军第九)
创建时间:2025-02-25

欢迎光临正解国学网

WELCOME TO ZHENGJIE GUOXUE NETWO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