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的“论”为什么读第二声
《论语》的“论”字在我们所有人的认知中,只有在《论语》这个专有名词中才读第二声,而在其它任何地方都读第四声?为什么呢?是不是觉得很奇怪。
其实,《论语》这个论应该读四声“论”,因为“论”这个文字自出现开始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就只有一个读音,就是第四声,而且他所表达的意思,做动词就是指“分析和说明事理,也有评定和看待”等意。做名词时有“言论、文章或理论”的意思。做介词时还有“按照”的解读。那么为什么到了现在《论lùn语》就变成了第二声《论语》了呢?
讲清这个问题,就要从西汉的戴圣和南宋的朱憙说起。这两个人可是公认的国学大师,戴圣编写了《礼记》,朱憙根据《礼记》编订了《四书》,并撰写了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也就是因为他们的原因,才有了《论lùn语》中“论”字二声的独特读音。
为什么呢?其实,这两个国学大师的观点很简单,因为他们认为《论lùn语》的内容是孔子弟子编墓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内容有孔子与他人的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之间的问答等,所以这个论lùn的表现形式,与史籍中其它的所有经典形式都不同,应该是不同的人在轮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,因此,根据朱熹的理解,《论lùn语》的论实际上就不能用读四声的“论”字,因为他觉得,《论lùn语》的内容中没有分析和说明事理的含义,所以这个“论”就应该换成“轮流的轮”字才对,因此《论lùn语》自此就被叫做《论语》,用轮流的轮代替了分析和说明事理的“论”朱熹认为 《论lùn语》所表达之意就是轮流说的话。从那个时侯开始的一些文本中,大家就能够看到轮流的轮标注的儒家经典。但当时使用的都是繁体字,结构样子也差不多。后来,朱憙被批成“伪学魁首”之前,为了保持和原著名字的一致性,又用回了《论lùn语》的标题,但是为了表明自己理解和论证的正确性,朱憙就创造了通假字,四书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通假字,就在朱憙临死之前还在给四书作相关的修订,增加了更多的通假字。儒家思想的经典《论lùn语》中的这个论就被通假为轮流的轮,读音为轮流的轮。后来发展到近代汉字简化的时候,也就是当新中国有了汉语拼音的标准,当时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也专门讨论了这件事,到底儒家思想的经典是用《论lùn语》好呢还是使用《轮语》好呢,要读成《轮语》这个轮可是轮子的轮。当时的专家和学者们经过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后,为了不被后人挑战,就选择尊重朱熹的意愿,留下了言字旁的论,但读音规范为二声,发音从轮流的轮。这样就有了唯一特指的拼音标注方式,这就是《论语》“论”字二声的由来。
但实际上,《论lún语》并不是简单的孔子和弟子之间轮流的讲话,也不是简单的语录体。整篇的《论lún语》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逻辑关系,而且有正统文章的总纲、主体和结论的鲜明结构,尤其是结尾的升华非常突出。里面的内容也是由浅入深,能力的提升更是层层递进。里面的内容更是对“五常”“仁义礼智信”的逻辑分析和说明,更是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能力提升的具体指导手册。因此读四声的《论lùn语》会比读二声的《论语》更具有实际意义。而且,真正的《论lùn语》中每一章节都能让人做到拥有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能力,所以这个“论lùn是货真价实的具有分析和说明事理的作用,不是轮流的轮。因为习惯的问题吧,现如今可能读什么都无所谓了,但在朱熹之前肯定读《论lùn语》,是第四声。也许有一天还会变回来吧,反正,现在很多字的音总是变来变去,专家和学者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谁知道呢。